VEGF是促進血管生成的主要生長因子,通過3種酪氨酸激酶受體發揮作用。參與VEGF信號傳導的主要為VEGF受體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另外還包括VEGFR1和VEGFR3。基于阻斷腫瘤血管生成機制研發出的靶向VEGF、VEGFR和其他相關分子的藥物,統稱為抗血管生成藥物,可分為4大類:大分子單抗類藥物、競爭性受體類藥物、受體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劑、非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類小分子藥物。
超藥品說明書用藥目錄(2020年版)(抗腫瘤治療相關節選)
胃腸間質瘤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其生物學行為多樣。研究表明,絕大多數GIST具有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受體α基因活化突變。隨著對GIST發病機制認識的加深,影像學、病理學及外科診療技術的進步,靶向藥物的廣泛應用,外科手術聯合靶向藥物綜合治療已成為GIST當前標準治療模式之一。在靶向藥物時代,接受規范治療的GIST病人生存期顯著延長,GIST有望逐步進入“慢性病”范疇,因而對GIST病人實行全程化管理十分重要。
紫杉類藥物包括紫杉醇及其衍生物(多西他賽),是一類具有抗癌活性的二萜生物堿類化合物,療效確切。
神經病理性疼痛 (neuropathic pain, NP) 是由軀體感覺系統損傷或疾病導致的疼痛,分為周圍神經病理性疼痛和中樞神經病理性疼痛,臨床上周圍神經病理性疼痛較常見。NP不是單一疾病,而是由許多不同疾病和損害引起的綜合征,表現為一系列癥狀和體征,涵蓋了100 多種臨床疾病,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由于神經病理性疼痛的機制復雜,導致臨床上慢性NP病人的治療不充分,甚至出現不恰當的治療。
超說明書用藥又稱“藥品說明書外用法”、“藥品未注冊用法”,是指藥品使用的適應證、劑量、療程、途徑或人群等未在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準的藥品說明書記載范圍內的用法。
基本原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癌痛三階梯鎮痛治療指南》和《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成人癌痛臨床實踐指南(2019.V3)》,癌痛藥物鎮痛治療的5項基本原則改進如下:
質子泵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PPI)通過抑制胃壁細胞上的H+/K+-ATP酶,強而持久地抑制胃酸分泌,目前PPI廣泛用于治療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潰瘍、幽門螺桿菌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卓-艾綜合征等酸相關性疾病。